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北方财经资讯网
上市公司 财经首页 金融理财 北方经济 财关券商 个股评析 新股动态 基金市场 环球市场 京津动态
房产汽车 行情数据 民生资讯 黄 金 国内国际 外 汇 商 品 财 商 商 评 时 评
产 经 金 融 宏 观 行 情 私 募 债 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内容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升 配置优势仍存

时间:2023-1-10 9:49:46

  核心提示:“我的银行理财产品半月前本金赔了将近14000元,今天点开一看,已经涨回来6000多元了。”来自山东的投资者小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经历了2022年11月、12月的震荡调整后,不少投资者日前表示,...

“我的银行理财产品半月前本金赔了将近14000元,今天点开一看,已经涨回来6000多元了。”来自山东的投资者小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经历了2022年11月、12月的震荡调整后,不少投资者日前表示,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回升,近期浮动收益上涨了不少。

  业内人士指出,理财产品的净值涨跌与债市、股市表现有较大关系。开年一周以来,债市出现小幅回暖,权益市场也实现“开门红”,这对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带来较大利好。从长期来看,理财产品整体有望呈现波动式上涨趋势。

  破净率下降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截至1月9日,在售和存续的理财产品共10640只,其中,净值低于1元的理财产品有1921只,破净率为18.05%,与2022年末相比,破净率降低近2个百分点。

  广发证券固收团队刘郁等人表示,2022年12月中下旬以来,各类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代表产品净值企稳上升。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4日,中长债、短债、偏债混合理财产品,合成净值区间收益率分别为0.49%、0.27%、0.27%。银行理财子公司破净率继续下降,其中规模占比较大的国有银行和股份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破净率分别下降4.8%、6.3%。

  在破净率收窄的同时,不少投资者已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上涨。来自江苏的陈女士表示:“2022年10月份买的R2风险等级的债券类理财产品,这几天的收益终于由‘绿’转‘红’了。去年刚买不久就遇到债市大跌,本金投了10多万元,跌幅最大的一天亏了1500多元,最近终于看到回头钱了。”

  记者梳理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发现,开年以来多个理财产品收益率涨幅喜人,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重新突破3%。例如,中信银行APP显示,截至1月9日,该行现金管理2号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为3.02%,而在2022年12月中下旬,该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仅在2.2%左右。

  股债上涨带来利好

  针对近期理财收益回暖,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固收类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近期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行,前期购买的债券价值上升,收益率随之上升;二是对于配置了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来说,近期股市表现向好也带来产品净值上升。

  具体来看,债券市场方面,资金面在元旦后转向宽松,叠加机构配置需求加大,支撑债市开年小幅回暖。华安期货分析称,开年以来,债市出现集体小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央行对资金面的呵护力度超预期,长端利率出现下行。

  此外,权益市场方面,A股也迎来“开门红”,新年第一周沪深股市主要指数全线上涨,截至1月9日收盘,上证指数新年5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81%,突破3100点,这对部分布局了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带来较大利好。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与债市、股市表现有较大关系。从长期来看,理财产品净值整体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将回归稳健发展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理财产品仍具有一定的配置优势。“理财产品相较于部分证券、基金产品,波动相对平滑,整体风险可控,投资者仍可谨慎配置。”某股份行理财经理说。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表示,在经历破净潮后,预计理财产品将回归稳健发展。一方面,在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的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下,债券市场将回归整体稳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价值投资观念的逐步深入,投资者行为将更趋理性,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仍是投资者青睐的产品之一。

  展望2023年,光大证券金融业研究团队王一峰等人认为,随着对理财负债端稳定性再认识,理财产品资产配置将更注重久期匹配。预计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追求绝对收益的配置思路短期内不会变,开放式产品仍将是主流运作形态。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及投资者行为的变化,不排除银行理财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边际变化。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一般来源于各大媒体,已注明出处,对浏览者不带有任何指导性观点,仅供阅读;凡本网注明“作者、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来源处所有,与本网站无关;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请直接接洽原出处媒体。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绝非有意,敬请谅解,请邮件至economybf@yeah.net,我们会及时进行删撤处理。若通知后仍未进行删撤,可诉诸法律,感谢理解支持。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相关服务
  • 北方财经资讯网(www.economybf.com.cn)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economybf@yeah.net 京ICP备13033684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2171